“国会山骚乱”两周年 “美国民主”仍深陷泥潭******
新华社华盛顿1月6日电(记者颜亮 孙丁)在政治极化加剧阴影下,美国6日迎来“国会山骚乱”两周年纪念日。
当天上午,国会众议院成员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外举行仪式,向两年前在这场暴力骚乱中受伤的约140名警察致敬,在场的几乎全部是民主党人,仅有一名共和党众议员参加仪式。
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拜登6日下午在白宫出席纪念“国会山骚乱”两周年活动,他呼吁继续警惕政治极端主义,提醒这样的事件“可能再次发生”,称美国面临“一个历史拐点”。
民主党人主导的众议院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近期发布一份调查报告,详细解释针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指控以及4项刑事转介——妨碍官方程序、密谋欺诈联邦政府、串谋做虚假陈述以及煽动或协助叛乱。
众议院共和党人发布的“对冲”报告则指责民主党玩弄政治,忽视“国会山骚乱”背后的安保失败,称时任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难辞其咎。
特朗普一直称针对他的指控站不住脚、受政治驱使,并试图淡化“国会山骚乱”性质。6日,特朗普支持者和反对者在国会山上各自举行集会,一度发生激烈争吵。
美国新一届国会日前开幕后,众议院议长选举持续“难产”,引发“历史性”政治僵局,众议院陷入瘫痪。美国一家政治咨询公司主席布拉德·班农认为,“国会山骚乱”过去两年,美国民主依然深陷困境,众议院“一团糟”,再次表明美国政治机构衰落。
2020年11月,美国4年一度总统选举在政治极化、新冠疫情、反种族主义浪潮以及经济萎缩中举行,拜登获胜,但特朗普反复宣称存在大规模选举舞弊,拒绝承认败选。
2021年1月6日,上万名特朗普支持者在白宫外举行集会,其中一部分人当天下午游行至国会山,暴力突破安保,闯入国会大厦。参众两院认证2020年总统选举结果的联席会议被迫中断,主持会议的时任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同数百名议员们惊慌撤离或躲藏。彭斯在骚乱平息后说,这是美国国会大厦历史上“黑暗一天”。
“找课本茬”背后是平等的学习姿态******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多少度数的角?“除了30度、45度、60度、75度……应该还有165度!”据极目新闻报道,四川成都两名四年级学生米之贤、廖钧宇发现课本上一道数学题参考答案“有问题”,自己找到的一个答案不在参考答案中,他们给教材编写组发去了邮件。编写组回信肯定了两名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表示要在教材修订中采纳他们的建议。
类似“找茬”“挑刺”且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2021年秋,沈阳七年级学生崔宸溪指出英语课本上蜜蜂配图配成了食蚜蝇,出版社编辑为他点赞;当年10月,上海小学生吴叶凡发现美术课本上的“树叶”应该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出版社第一时间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
出版社虚心接纳意见的坦诚固然值得肯定,但这些中小学生敏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更难能可贵。面对权威的课本,这些学生不盲从,不盲信,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坚定地表达己见,展现出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求真的价值认定。
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小学课本“千锤百炼”,经过诸多专家之手,当然经得起各种推敲,也比其他读物更精准、更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本就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了。中小学生每天与课本生活在一起,当然最熟知课本的角角落落。很多时候,即便发现问题,一些学生也没有选择发出质疑,这恐怕仍与当下部分中小学过于格式化的教育方式有关。
我早年曾经做过三年中学语文老师,每每困惑于如何协调学生鲜活的认知与课本刻板答案之间的关系。我并非不知道,学生多一些深入思考,多一些触类旁通,多一些路径方法,更能打开他们的思维,但在应试考试的“硬杠杠面前”,很多时候只能收敛起来、压制回去。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聚拢到记诵上来,“背会就行了”“答案要标准”,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会变得模式化,最终浓缩为成绩单上的数字。
这当然是一种让步,乃至退步,其后果,往往会在学生未来的生涯中一点点呈现。当一茬茬学生走出校门,进入更高的学府,乃至走上社会,不少人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提问,只会照办。尽管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这个结果完全归因于当初的压制质疑,但至少,当下的教育中,应该容得下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质疑。
此外,学生不去质疑,或者很少质疑,也与传统社会强大的因循习惯有关系。课本代表着权威,课本就是标准,这类意识往往会持续削弱大家的质疑精神。敬惜字纸也好,尊重老师也好,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这些观念都在无形中过滤着不同的声音。如果学生总想着从课本的纸缝中找出一些问题,难免不会被视为是“有意找茬”。
必须认识到,“找课本的茬”,就是一种在问题意识中学习知识的绝好路径。凡事破中有立,问题意识多了,必然会逼迫你去寻求答案,探索路径。这种钻研、探究、严谨的精神,就是创新创造的开始。
一方面,这会打破制式化标准模式,让学生从固化思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尝试去寻求不一样的路径和办法,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从产生问题意识开始,发展发散思维,找到学习的方法,融会贯通、上下求索,一步步把课本读“薄”读透;又如,大家都来提问题,也会形成一种智力上的砥砺和激荡,这本身就是思想火花得以发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也会产生某种超越的心理体验,由知识超越抵达价值超越,而这种超越,对于一个崭新的灵魂而言,至关重要。毕竟,课本只是一座知识的桥梁,大家可以凭借它摆渡,但却不必过度依赖它,更不能迷信崇拜它。如此,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求知精神。
无论如何,学习的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灌输,以吸纳更多新知,但这不意味着学生要全盘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姿态上是平等的,唯有时时保持求真的敏感,才能真正窥见通往新知的门径。
龙之朱 来源:中国青年报